This website requires JavaScript.
    arrow right
    arrow right
    关闭

    三个故事,告诉你教育的极致是"被看见"

    微信精彩文章

    2020 年 11 月 11 日

    10 : 00

    • 本文转载自《爸爸真棒》

      “每个人都不是孤岛,需要被看见,被连接,尤其是孩子。只有被看见,沟通才成为可能。”
      ——《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》

      这是儿童行为心理学家戈登·诺伊费尔德博士那本著作里最打动我的话。

      我们生而不同,但又有多少人的“不同”能够被看见?被理解?被包容?尤其是当你还是孩子的时候。

      在采访耀华国际教育学校北京亦莊校區的时候,我就听到了几个“被看见”的温暖故事。

      01
      一面锦旗

      第一个故事,从一封手写的感谢信和一幅锦旗开始。

      这感谢来自小学生Alex(化名)的妈妈。她要感谢的是耀华的輔導及学习支援老师Karina。

      在这里有必要提及一下耀华的“血统”——北京亦莊耀华的姐妹学校是北京耀中,而香港耀中则是在港岛已有87年历史的赫赫有名的老牌国际学校。

      我们常说,看一所学校的好坏程度,也要看它对不同学生的关怀程度。

      也许是继承了耀中成熟的教育传统的缘故,北京亦莊耀华罕见地设立了輔導及学习支援部门,并有专业心理背景的老师给予学生辅导。

      不要小看这个部门,许多传统观念里认为的“差生”的孩子,实际上很可能有学习注意力问题。而这在很多还在以分数为第一要务的学校,甚至是知识的盲区。

      Alex就被老师发现是这样一匹“小黑羊”。入学一个月后,班主任小K 老师发现了他的问题:上课的时候很难集中注意力,也缺乏与老师和同学的互动,甚至有时候会在教室的角落躲起来或躺下。和家长沟通后,小K老师请到Karina老师来帮忙。

      Karina老师说:“一开始的时候他根本不理我的,也不看我。我就每天花一个小时观察他,陪他搭乐高,陪他聊天,慢慢让他开始熟悉我。”

      针对Alex的问题,Karina老师采用了五步走的“药方”:

      1
      给他替代玩具,矫正他扰乱课堂秩序的行为。比如允许Alex坐在教室的最后面,然后给他一些铅笔做排列(排列是Alex很喜欢的工作),或是搭乐高(也是秩序感的活动);

      2
      定一个小目标。比如给Alex定一个15分钟听课的小目标,完成之后就可以做自己的事情;

      3
      带他去别的班级观察其他小朋友认真上课是什么样子,同时分辨自己的行为。之前Alex是不愿意去陌生教室的,会很紧张。后来慢慢开始对学校有安全感了,也愿意去了;

      4
      教他学会沟通,表达自己的想法。Karina老师会鼓励Alex把自己的困难和需要说出来,之前他遇到事情容易大喊大叫,无法表达自己的需求;

      5
      给他做心理建设。Karina老师告诉Alex,当他准备好以后,就可以去做某件之前他不敢做的事。一旦Alex完成了这件事,就会得到老师的大力表扬。

      在这过程中,Karina老师也与Alex妈妈保持着密切联系,从心理学角度告诉家长孩子这些行为的成因,以及家庭如何给予孩子恰当的支持。

      比如今天小A主动与哪个同学合作了,希望孩子回家后妈妈一起和他分享学校生活的快乐,并不断对孩子的积极行为表示肯定与赞赏。

      就这样,信心一点一点积攒,安全感一点一滴提升。经过一年的陪伴与辅导,Alex也对Karina老师越来越信任。从一开始的不理不睬到后面的无话不谈。

      Alex的注意力与课堂融入也取得了很大进步。在今年的学校活动楚珩日中,他不再游离于团队,而是和伙伴一起做游戏,一起欢呼呐喊,一起为荣誉而战。

      在学习支援和教育心理学领域已经有15年经验的Karina老师,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、香港大学、英国格拉摩根大学,拥有英语教学硕士、教育指导和咨询硕士等学位。

      拥有这么强的专业背景,她在采访中却极为低调,不想强调过多她个人的作用。相反,她强调说:“学习支援”应该是一个系统。

      Karina老师说,低龄段孩子尤其是幼升小阶段的孩子在进入新环境时,大部分都会有一些应激反应,有的孩子适应得慢,有的孩子适应得快。

      而家长和老师的角色,就是尽最大努力给予孩子耐心、支持和安全感,只有家庭和学校通力配合,才能让不同速度的孩子安心成长。

      02
      差点转学的孩子

      第二个故事,我们叫它“差点转学的孩子“吧。

      “真的,当时我差一点就想给Terry(化名)转学了”。

      Terry的妈妈一开始就这么告诉我。

      在妈妈眼里,Terry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孩子,思路敏捷,成绩优异。因为朋友的女儿在耀中就读,北京亦莊耀华开始招生时,她便毫不犹豫替Terry报了名。

      第一年,Terry各方面表现都不错。然而升入二年级后的第一次家校见面会,老师给的反馈却吓了她一跳:“Terry 上课会说话,注意力不集中。”妈妈心态崩了,原来自己心中的乖孩子竟然连上课都不能好好听讲?

      后来她发现,是因为Terry有了一个好朋友,这个孩子很喜欢跟他说话,个性又比较霸道,Terry无法拒绝。“我也和那个孩子的家长交流过,但如何处理孩子的友情?我们也不好拿捏。”Terry妈的焦虑溢于言表。

      三年级之后,徐老师接手了Terry的班级。Terry妈妈一开学就找到她,想申请把Terry和那孩子调开。

      在徐老师看来,问题并没有那么严重,反而一针见血地指出:“Terry是一个很好的孩子,但唯一的问题是他太‘乖’了,在交朋友的时候不敢表达自己的需求。”

      “妈妈要求调座位,我去问Terry的意愿,他却不敢说。这个时候我就鼓励他,一定要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,然后把那个同学叫来了(事先跟那个孩子也做了工作)。两个孩子面对面站着,Terry憋了半天,终于鼓起勇气说:我现在不想跟你做朋友了。没想到那个同学立刻就说,好吧。

      Terry说完那句话立刻就哭了,一边哭一边绕着圈跑。然后跟我说:“老师我终于把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了!”徐老师说,她都能感到孩子那种释放的心情,那种“我终于能做到了”的喜悦。

      徐老师说,学校里孩子发生矛盾很常见,其实有时候就是缺一个让孩子站在一起的机会。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不会确切地表达,孩子在没有老师组织的时候,语言没有力量,性格内敛的一方容易吃亏,只有你的情绪开始清晰传达的时候,对方才能感受到。这个过程确实需要老师去指导。

      徐老师说,光让孩子都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,一次两次并不能起太大的改变。所以她还会从故事中去说,上学期她就带领孩子说过很多故事:《生气的亚瑟》、《生气的我》、《生气汤》等。让孩子自己去改编、改写这些故事。同时,班级里还有一个“情绪角”,谁生气了难过了,就去冷静一下。

      这之后,Terry变勇敢了许多,很多心里话就不再压抑在心里了。有趣的是,到了四年级,两个孩子又和好了。当初那个有点霸道的孩子也成长了,俩人也会打打闹闹,但都成熟了。

      “Terry的英文家教老师曾经私下告诉我,教了那么多学校的学生,他觉得耀华的孩子是最像孩子的,很灵活,有自己独特的想法,他们的童年应该被保护得很好。”

      Terry妈妈如今庆幸的是,当初还好没有一冲动给娃转了学。

      03
      我们的学习共同体

      第三个故事,也许不能称之为故事,但却是采访过程中最让我难忘的一点。

      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,聊天中高频出现的一个词,是我们是一个“学习共同体”。这个学习共同体的概念怎么去理解呢?核心是“灵活分组,分层教学”。

      耀华小学部的一个班大约15人,每个班级有中外两名带班老师,这两名老师平时已经是紧密合作,一起做教学计划:比如上主题课时,讲到西方的部分,找到中方相搭的内容。

      更特别的是,它的分组不仅局限在一个班级内,而是扩大到一个年级。

      比如三年级一共有三个班30多名孩子,有的学科在自己的班级上,遇到一些大课,比如英语的Guided Reading,老师就会把全年级30多名学生按照英语水平分成10个小组,每个组里有3-4人,老师会按10个层级准备书籍给孩子布置任务,保证分层可教;同时学生如果进步神速,也可能本周在F组,下周就升级到E组,获得挑战感和成就感。

      因为一名老师只面对5-6名学生,因此,每位学生都有大量的表达、回答问题的机会,这也有助老师及时了解每位学生的水平,帮助学生在现有的水平上获得提升。

      我问,分组的依据仅是语言水平吗?负责三年级教学的Kylie老师说,不仅如此,还可以按孩子的学术能力、学习风格、兴趣爱好等进行分组。

      喜欢科学的,可以去STEAM小组,演讲出色的,可以做演讲小组的领袖,也有的孩子善于思考和搜索,便可以配合查资料,献计献策,一样出彩。

      Kylie老师说:“总之,对优秀的孩子要给他们一点压力,承担更多的责任,让他们觉得学习是有挑战的;对学习慢一点的孩子则要给更多的鼓励,给他们展现的机会,让他们更有信心,做得更好。”

      学校的这个教育理念也得到家长小B妈妈的认证。她观察下来,小B入学一年多,学校给到每个孩子的观照和评价体系,确实让孩子培养出很多优秀的习惯:

      比如体育课,如果小朋友带齐了足球鞋、护腿板、长筒袜这样装备,也可以加分,这就培养了孩子独立自主收好东西的习惯;再比如小B二年级开始发阅读存折,每读20分钟以上就可以加分,如今小B已经能自主阅读一个小时,这个积分制度功不可没。

      小B的妈妈说,一年多下来,明显感到孩子在耀华成长了,特别自信,能动性特别强,知道自己要什么,建立了很好的学习和阅读习惯,也会带动其他的孩子。

      小B妈妈说:“现在我的角色越来越偏向于孩子生活上的陪伴和情感上的交流者。我意识到,我们做家长的不能替他思考,而要让他自己做决定。”

      至于给孩子的评价,到了学期末,学校给出的不是成绩排名,而是一年四次的学习报告。班主任老师会对孩子的学术、学习态度、适应情况、各项能力的发展写出评语,各科老师也会给孩子打出评级,在家长会上和家长一对一沟通。

      徐老师说:“学习是重要的部分,但是学习习惯的养成、情绪管理、社交能力、阅读能力、思辨习惯的全面培养,才能成长为一个完美的小学生。”

      八十多年前,曾楚珩女士在香港创办耀中学校时的理念,就是“一针一线,以爱育人”。

      八十年后的今天,在这个剧场效应的时代,这些“被看见”的孩子,又是何其幸运,因为一句“I see you”,包含了多少温柔、多少宽容和多少理解。